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陳如意-把「失去」活成一種「獲得」

十月 8,2018

當生命走到末期,醫生宣告進入倒數,你可以靜靜地等待終點的到來,活一天算一天,但也有人重新規劃生命的藍圖,把接下來的日子精彩翻轉,活一天,就賺一天!

 

 

「從子宮到墳墓(from womb to tomb)」,是高雄榮總安寧緩和家庭醫學部主任陳如意對家醫科照顧病人的形容,出生到死亡都是照顧的範圍。但是在過去的醫事人員教育中,卻只著重「如何讓病人變更好」,忽略了生死兩端。

 

對其他專科來說,安寧緩和醫療是最後一站,看看「還剩下什麼可以做」。但是 陳主任認為,當病人進入安寧緩和醫療後,我們「做的,是別人做不來的事情。」 除了生理上的止痛、止喘,還要在心靈層面上做到「生死兩相安」。

 

陳如意主任有一個乳癌的病人,七、八年前就轉到他的安寧緩和病房,當時這位婦人才五十幾歲,原科醫師告訴她,癌症已經轉移到骨頭,也許可以拚拚看,但可能沒辦法治好,「也許再拖一點時間而已」。

 

於是陳如意接手照顧,當6個月的時間過去,婦人疑惑地問他,進到安寧不就只剩6個月的壽命嗎?「為什麼日子過得好像還不錯?」。

 

當生命的終點沒有如預期馬上就來,她開始思考接下來怎麼辦?該做什麼?陳如意建議她,那就假想自己還能活6個月,做一些生活計畫的準備。於是婦人又問:「那我怎麼過日子?」該用什麼心態去預備隨時可能到來的死亡呢?

 

陳如意主任引用聖嚴法師的《身教》裡面的話來回答:「要入世,可是不要戀世。」好好地過日子就對了,「出世,但是不要厭世。」人生總是會有結束的時候,儘管必須經過辛苦的歷程,生命還是有它的意義在。

 

婦人聽進去了,開始重新規劃人生,沒想到6個月很快地又過去了,她從一個生命倒數的末期病人,活得越來越好,還盼到了女兒出嫁,從「媽媽」變成人家的「岳母」,接下來又當了外婆。婦人後來也去癌症希望協會分享了這段經歷,她重新安排自己的生命藍圖,回到出生的故鄉、跟老公戀愛的地方等等,生命好像從頭活過了一次。雖然婦人後來慢慢有一些失能的現象,但也因為科技很進步,她仍然能在LINE、FB上分享生命,過得很快樂。

 

婦人面對生死的態度,以及重新活過一次的勇氣,讓陳如意主任深有所感。人如果一直想到自己失去什麼,日子就會很難過,但是只要把眼光放在自己獲得了什麼,就會發現生命有很多的恩惠與奇蹟,遺憾也會減少。

 

想了解更多《病人自主權利法》請點我